随着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组成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的最后一个舱段已顺利列位。“建站为应用”是我国建造空间站的价值理念,自空间站阶段以来,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研究,并成功进行了多次出舱活动。此前,神舟十四号乘组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体验了一条全新的出舱专用通道。与问天实验舱一样,梦天实验舱也拥有一个气闸舱,但有所不同的是,梦天实验舱的气闸舱是一条专供货物出舱的通道。
最强大“物流保障”
打造空间站“货运港”
以往开展舱外科学实(试)验时,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安装作业,但这种方式受到航天员出舱次数、载荷数量与大小的限制。随着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建成,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将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通过梦天实验舱的载荷自动进出舱功能,能更加高效、安全地进行舱外科学实(试)验,进一步提升我国空间站的科学应用能力。
载荷自动进出舱功能配置有货物气闸舱、载荷转移机构、外舱门、内舱门,以及整套气体复用、泄复压设备,为载荷在舱内外的交互进行保障。
·货物气闸舱及舱门
采用嵌套式结构构型,位于载荷舱内部。
配置有连接工作舱的内侧舱门和连接太空的外侧舱门,两扇门内装有载荷转移机构。
为满足进出货物的包络要求,外舱门宽度达1.2米,舱门采用全自动滑移设计,通过地面发送指令控制开关,是隔离舱内与舱外空间环境的关键设备,是我国首次在轨使用弧形电动滑移舱门。
为确保舱内的气压、温度等环境,两侧舱门不可同时打开,也不必担心误触,外侧舱门只有一切条件具备,接收到地面指令时才会打开。
·载荷转移机构
专供载荷、货物搭乘,负责转运其进出舱,运送能力可达400公斤,单次运送货物包络可达1.15米×1.2米×0.9米。
通常停置于梦天实验舱气闸舱内,当收到载荷出舱任务时,内舱门将打开,载荷转移机构前往工作舱,由航天员在梦天工作舱内完成科学实(试)验载荷的组装,并将其放置固定在载荷转移机构上。随后,转移机构会平缓地从工作舱缩回至气闸舱,待航天员关闭内侧舱门后,可以通过舱门上的舷窗看到载荷转移机构的工作情况。
一切准备就绪后,气闸舱的外侧电动舱门将打开,载荷转移机构搭载着科学实验载荷转移至舱门口,舱外机械臂抓取载荷并安装至舱外。
·气体复用、泄复压设备
为节约空间站气体使用量,货物进出舱功能具备气体复用功能,每次执行任务可将不低于70%的气体进行复用。
最贴心“运输工具”
为载荷出舱提供舒适体验
为了给科学实(试)验载荷出舱提供舒适的体验,载荷转移机构不仅要做到行得稳、走得远、停得准,还可以通过0-90°的转向,实现空间站独特构型布局下的载荷进出舱功能,使其既能通向工作舱内,又能伸出气闸舱外。
·“行得稳”
载荷转移机构具备变速启停控制能力,让科学实(试)验载荷在搭乘过程中,不管是直线运动还是回转运动,都能实现平稳过渡,不会受到急刹车带来的顿挫感,为载荷、货物带来安全舒适的搭乘体验。
·“走得远”
为了方便航天员在工作舱内安装拆卸货物,载荷转移机构采用特殊的传动机构组合设计实现大行程运动,可以从气闸舱直通航天员的工作舱,让航天员在舱内就可以完成载荷出舱的一系列操作。
·“停得准”
当到达出舱口时,载荷转移机构可以马上停稳,并精准锁定位置和姿态,此时将由舱外的机械臂护送科学实(试)验载荷前往舱外进行科学探索。
最前沿“太空驿站”
让小卫星探索宇宙大奥秘
除了实现载荷、货物的自动进出舱功能,载荷转移机构还为立方星、微卫星等实现“太空旅游”提供“vip包厢”,那就是梦天实验舱中配置的微小飞行器释放机构,有了这个机构,空间站则可化身为“太空驿站”,为微小飞行的释放提供最前沿的出发地。
·释放机构
通常情况下以组件形式收纳在舱内,当需要执行释放小卫星任务时,航天员可以按照立方星的规格进行在轨组装。
“包厢”单次最大“载客量”为36u立方星或百公斤级微卫星(立方星以unit为基本单位,1u的体积是10cm×10cm×10cm,一个手掌大小即可容纳)。
立方星安装完成后,“包厢”搭乘载荷转移机构转移到舱外。随后,舱外机械臂抓取释放机构,并调整释放机构的姿态,当转移到立方星或微卫星的发射方向时,释放机构就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依次以规定的速度弹射出去,让卫星既稳当、又安全地开始太空旅程。
可以说,如果将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比作“机场”,那么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就是空间站的“货运港口”。通过这个“港口”,我国空间站的载荷自动进出舱技术、微小飞行器在轨释放等一系列全新技能将首次逐一亮相太空,实现货物、载荷在空间站舱内外的全自动交互,展现全新的出舱方式。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