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体育

16年间,300余名科研助理“催化”海洋科创-k1体育

2022-08-15 10:03:2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符晓波 施薇

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通讯员 施薇

7月底,我国高校首颗高分辨多光谱水色小卫星“海丝二号”经过一年的在轨测试后正式投用,看着这颗为我国海洋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的卫星顺利交付,一直忙前忙后的科研助理武秀玲成就感油然而生。“一年来,我全程负责卫星的立项、发射、频率协调和交付工作,看着卫星的应用落到实处,我和教授们一样激动。”武秀玲说。

武秀玲是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海洋国重)众多科研助理中的一员。该实验室自2005年成立后第二年就实行了科研助理制度,16年来先后聘任科研助理319人,目前,该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比例达到1:1。

“实验室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勇攀科学高峰的成果,同时也离不开在后面默默支持的科研辅助支撑队伍。”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民汉院士评价,科研助理不仅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科学研究,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同时科研助理从事行政辅助、实验室安全、仪器管理等工作,使相关技术工作更加细致和专业,为实验室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服务支撑。

打破编制激活人力资源

提起设立科研助理岗位的初衷,戴民汉说,十几年前,实验室过分依赖研究生,其流动性特点使科学研究技术方法的传承积累、突破创新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科研效率。面对这些问题,实验室成立的第二年即较早在高校中设立了科研助理岗位,将野外现场调查、室内样品分析等科研辅助工作交给科研助理来做。

“在当时技术队伍规模小且‘铁饭碗’生命力不足的情势下,实验室对标国际上最好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科研助理聘任体系,打破编制限制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同时注重科研助理岗位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因为没有事业编制,当时许多人无法接受科研助理岗位,但科研平台的开放和同工同酬的待遇让这种聘任制度成为可能。实验室通过科研项目经费为主、实验室运行经费为辅的形式,聘任科研助理,在管理机制上,研究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享有同等地位与尊重,大到专业培训、晋升途径,小到办理教工卡、图书证等,都一视同仁。

做科研助理已有9年的武秀玲说,“实验室制定了完善的科研助理聘任、考核、晋升等细则,鼓励我们参加厦门市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极大增强了科研助理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当被问及科研助理岗位的聘任成效时,实验室罗亚威副教授大为赞叹,“年轻科学家底子薄,但也需要专人管理实验室和技术工作,一定程度上,科研助理制度使我们年轻科学家可以和大佬们站到一个起跑线上开展科研。”

孵化科研预备军

无疑,科研助理的工作经历也成为一些应届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及转型的缓冲器,也是培育科研预备军的孵化器。青年人才在从事科研助理的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个人发展方向逐步明确。

“实验室开放的科研氛围,让每个成员有机会参与具体科研活动、接触最新科学研究,三年科研助理经历直接影响了我后来选择海洋科学作为深造方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夏晓敏曾在2009年至2012年在海洋国重担任科研助理,他说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海洋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离开实验室后,很多老师也继续给予其科研上的帮助。

一直以来,国家都将科研助理视为当前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队伍,关切科研助理的成长、发展。作为敢于先行先试、创新管理的“国家队”,海洋国重聘任科研助理的创新管理模式已不断在同行中发挥辐射及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海洋国重共聘任的319名科研助理中,90%以上为研究生毕业,在这些科研助理中,聘期结束后继续攻读博士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占比17%;转为校聘技术人员占比12%;就职于其他科研单位占比13%;继续留在本岗位工作等占比35%。

责任编辑: 陈可轩
网站地图